关注AI产业研究中心
专注5G、AI产业,也激励以全民K歌为代表的在线K歌行业不断突破新的形式,为科技呐喊 !
文/ 金错刀频道
这几天,更全面地满足用户在音娱社交方面的需求。现在,全网都被吴亦凡的相关事件刷屏了,为了给爱好K歌的发烧友搭建自我展示、交流、学的平台,只要在网上冲浪,一场意义非凡的全民K歌赛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值得一提的是,那是怎么逃也逃不开。
但在家搜索新闻的时候,此次所有参赛者还可以通过潭州教育旗下潭州课堂APP领取相关声乐课程,除了吴亦凡之外,同时对自身发布的作品进行投票。与此同时,另一样东西我们更难逃开,作为此次金曲K歌赛的合作方,它“惹怒”的众数量更多、范围更广。
这就是互联网广告。
点开App,潭州教育早已凭借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全屏广告扑面而来;稍微浏览一下,紧跟当下年轻用户感兴趣的新潮需求,一个弹窗广告就“适时出现”,在音乐领域也作出了重要尝试,就算手机放旁边,各App的推送广告还是不会放过你。
点击播放 GIF 0.0M
但随着近日工信的一则公告发布,全世界仿佛都安静了。
在公告中,工信表示,将针对App开屏广告乱象进行整改,目前分App已经完成整改。
整改完后,原本司空见惯的开屏广告神奇消失,不少人表示,好久没看到这么清爽的首页了。
这个上亿人最讨厌的互联网产品,终于要凉了?
1
找“跳过”键堪比扫雷
开屏广告套路有多狠?
这些烦人的“开屏广告”究竟是怎么来的?
时间要追溯到十年前,当时的手机由于性能较差,每次打开App就需要加载,显示的是白屏界面。
为了改善观感,许多手机厂商的设计规范中,都会要求在App在加载时,先放一张图片过渡。
哪怕如今手机性能提升,这个过渡机制也没有取消。
多数应用添加的过渡动画,是老老实实地放上了自己的logo。
但有些厂商却非常狡猾:它们把过渡页当成了自己的橱窗,添加了数不清的广告。
原本一秒就能打开的应用,被广告拖到了三秒以上,有的甚至能达到九秒。
到后来,开屏广告不仅拖慢了时间,还处处隐藏着诱导点击的陷阱。
有的上面写着“领取红包奖励”、“零钱提现”等字样,诱使用户点击。
还有的广告会伪装成系统通知,要不是看到下方的“广告”和“红包”字样,用户根本看不出这是广告还是通知。
就算你“识破”了这些套路,想要关闭也没那么容易。
首先你得分辨正确的跳过按钮是哪个,点错了就会被跳转到别的页面。
一个“关闭”键,被厂家硬生生玩成了扫雷。
套路之外,品牌方还想出了一个终极手段:视频广告。
曾经,女性卫生护理品牌高洁丝就投放了一则开屏视频广告,自动播放、无法跳过、无法静音。
这导致用户只要一打开微博,就会播放 “高洁丝,超薄巾身设计,超凡柔软面层,带来像平日一样的无感自在……”
虽然事后,高洁丝做出了道歉,但用户经历的尴尬可想而知。
“这么多开屏广告,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一些忍无可忍的用户,就采用了诸多办法来屏蔽开屏广告。
但这些只能算“治标不治本”。
这些屏蔽软件不仅容易失效,要时常更新,其中的一些还需要付费,这导致使用这些软件的人并不多。
其实,对于广告的营销方式,已经有了相关规定。
《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不得以欺骗方式诱使用户点击广告内容。这些开屏广告,已经侵犯了用户的选择权和网络私人空间。
但直到此次监管出手,头应用才开始规模整改开屏广告,有的直接撤销广告,有的采用了合规的广告跳转按钮。
广受吐槽、不合监管,互联网厂商为何要在开屏广告上“玩心机”?
2
避无可避的开屏广告
其实是“超级提款机”
就算用户吐槽千遍万遍,互联网厂商都不会轻易放弃广告。
如果企业手上的业务不赚钱,开屏广告其实就是它们天然的提款机。
以海外互联网巨头为例,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2020营收中,广告营收占比达到80%,Facebook的广告收入占比更是达到了97%。
去年12月份,为了抗议苹果对广告的限制,Facebook还在《纽约时报》等媒体上登了“字报”,抗议苹果的相关政策。
国外的相关案例,放到国内也适用。
根据QuestMobile发布发布的数据, 2020年,广告市场规模达到9143.9亿,其中互联网广告规模达到5439.3亿,达到了一半以上。
在这之中,移动互联网广告占比为89.2%,远远超过PC广告以及智能硬件广告,是当今线上广告的主力。
而我们熟悉的广播、电视台广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广告,营业额却逐年下滑,电视台广告的跌幅还创下近十年来新高。
你的手机,背后是一半的广告市场。为什么在一众广告中,开屏广告的吸金能力会这么突出?这其中有三个“必胜法则”
1.、想躲也躲不开
相较于其他安插在各个位置的广告,开屏广告让用户“逃无可逃”。
无论用户想用App做什么,只要打开App,就会在第一时间看到全屏广告。
换句话说,在所有广告类型中,开屏广告有着最的曝光时间和曝光量,不能划走、无法忽视。
而且,由于开屏广告是全屏显示,只要不小心点到屏幕,就会跳转到其他广告页面,增加点击率,贡献流量。
因此,开屏广告也就成了品牌眼中的吸金利器。
据央视报道,某些手机 App 开屏广告带来的收入,高达其总广告收入的 80%。
2017年,新浪微博CEO@来去之间就曾表示,新浪的一个开屏广告,价格在百万元左右。
图片来源:豆瓣
彭博社也曾报道称,抖音海外版(TikTok)的开屏广告价位,甚至达到了200万美元。
根据长江证券在2018年的估算,抖音的开屏广告价格,已经达到了280万/天。
2.缺什么给你推什么
虽然开屏广告能让所有用户都看到,但很多人看到的内容也并不一样。
近十亿网民,有的居住在北上广深,而有的居住在三、四线城市,不同用户的消费水平、服务需求有着不小差别。
而广告商,就能通过这些App的用户属性和消费喜好,“定制”不同的开屏广告。
例如家用电器广告,就放在普适性强的资讯平台,美妆广告则重点投放在女性用户较多的短视频和电商平台。
为了更精准地实现推送,一些应用还存在过度索取权限的嫌疑。
考虑到信息索取的话,开屏广告其实就相当于一个覆盖上亿人的调查问卷,用户对于广告的反应,成为了厂商推断用户的依据。
3.更让人想“买买买”
相较于此前App的弹窗广告,开屏广告的显示面积更,广告也能变得更加生动,信息更多。
一些开屏广告,就利用动图、视频的形式,让广告不再是一张“干巴巴”的图片。
点击播放 GIF 0.0M
无论广告本身做得好与坏,但由于任何人都要盯上几秒,它的讨论度就不会低。
讨论多了,知道它的用户变多了,潜在购买用户也变多了。
因为这种超强引流效果,很多品牌十分愿意在开屏广告上烧钱。
最典型的,是之前被整改的在线教育行业。
仅在去年暑假期间,几家在线教育头品牌投入的广告费总计达到45亿,平均下来,一天就能达到1亿。
一些线上营销机构,甚至靠着在线教育企业的广告费,实现了业绩爆发式增长。
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利益之下,就不难理解为何被痛骂的“开屏广告”能猖獗至今,直到监管的重锤落下才有所收敛。
3
广告营销日渐“疯魔”
但好日子不多了
套路繁多的开屏广告,只是如今日渐“疯魔”的广告行业中的其中一例,广告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了。
有些广告,用低俗广告,来给自己的平台引流。
放焦虑,也是“疯魔”广告的一种。
“只要不买XXX,不报名XXX,你就落后了。”这样的广告话术更是普通打工人的钱包杀手。
但定睛一看,这些“背后名师”其实都是一个人。
强反差、狠结的“”剧情,也成了广告的吸金利器。
一个农民工备受“白富美”歧视,最后农民工经过高人点拨,用“XX借条”、“XX金融”拿到几十万,“打脸”势利眼,最终抱得美人归,比龙王归来还过瘾。
看起来爽,但“借钱充胖子”的情节不仅经不起推敲,还有诱导消费的嫌疑。
而在手机之外,这些“疯魔”的广告无时不刻不在占据我们的思维。
例如电梯的那些“万人喊麦”广告,长期专注于疯狂重复,“逼迫”你将它们烙印在脑海中。
点击播放 GIF 0.0M
当贝投影、铂爵旅拍……热衷于此套路的厂家一点也不少。
点击播放 GIF 0.0M
这些广告虽然也能让用户“印象深刻”,不过刀哥认为,它们是通过让用户痛苦、焦虑的方式实现的,更不用说潜在的违规宣传问题。
近年来,对于这些广告的监管力度也在逐渐严格。
例如针对“借贷”广告,银行就在今年一月份会议,要求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
针对在线教育广告,官媒也多次发文称进行批评。
未来这种“疯魔化”的广告,肯定会越来越少。
刀哥认为,“疯魔化”广告的猖獗,追求猎奇的广告商固然有责任,提供服务的平台也难辞其咎。
不过如今,现在很多厂,要么主动取消开屏广告,要么对现有的广告进行规范化处理,平台提高对广告的要求,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蜜雪冰城等“爆火”的广告也说明,打造让用户印象深刻的广告,并不是只有“按头看”这一种方式。
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没有比“应用秒开”这件事更令人兴奋的了。
但希望这样的“秒开”,不会成为下次轰炸前的宁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