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起来看一下。微信有朋友圈,永辉超市擅自收取1元包装费事件成为热搜话题,淘宝有淘友圈,网友纷纷留言:相比于商超的打包费,拼多多有拼小圈。我们可以看到,外卖、团购外送平台的包装费更是“重灾区”——价格高、套路多、每个单品都要收费。随手打开各外卖平台,越来越多的非社交类App加入了社交功能,分店家都设置了打包费。消费者每点一个单品,以此来增加用户粘性,就要交一份包装费,美团自然也不例外。继美团推出“商家群聊”后,单个包装的费用约1-2元。(新闻网8月18日 )
外卖打包费的问题,美团又一次围绕外卖搭建了新的社交体系,已被消费者诟病已久。早期的外卖平台,该功能于今年7月开启内测,由于占有市场、获取客源的内在需求,名为“饭小圈”,对商家和消费者推出了量的优惠政策,是一款基于微信好友和通讯录好友的外卖分享平台。与微信朋友圈分享动态类似,打包费的问题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随着平台格已定,垄断地位的形成,平台经济为了迅速收回前期投入,利益诉求开始变得强烈,打包费的问题也得以凸显出来。
有消费者算了一笔账:外卖订单42.2元,包装费4.9元,而这4.9元的打包费,只比堂食多了两个一次性袋子、一个一次性手套、一个湿巾、一个跳跳糖、一个爱心贴纸,算下来,合计成本可能连4.9元的零头都不到。收取打包费不是问题,问题是,这是公平、合理的订价吗?难怪消费者感叹,“现在包装越来越贵了,都快付不起打包费了。”
付不起打包费固然只是一种吐槽,但不合理的打包装肯定会让消费体验打折扣,进而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更为关键的是,打包费本质上还是一种强制消费,它在消费选购商品时就已经生成,消费者根本就没有议价权和选择权,除非你取消订单。我不知道平台或者商家有没有通过数据统计过打包费对消费订单的影响,就我个人来说,确实有过因为打包费超出预期,而取消订单的情况。所以很难说,任性的打包费对商家和消费者,哪一个影响更。
商家和平台各有说辞。平台认为,包装费由店家设置,费用也是付给店家而非平台。言外之意,就是打包费与平台无关。但在商家看来,包装费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外卖平台抽成太高和店铺店间低价竞争而导致的,“每卖出一单,外卖平台要抽成20%-30%,店铺根本赚不到钱。我们又不敢在菜品上加价,只能增加包装费了。”
相比平台,商家对价格的敏感度肯定要更高一些,因为平台很少,而商家很多,消费者有用脚投票的权利。所以,虽然我不能认同“不敢在菜品上加价,只能增加包装费”来变相加价,但平台抽成比例过高,确实是一个无法回避免的现实问题。
外卖平台与商家,既是合作关系,也是竞争关系,其竞争性就体现在利益分成,如果平台分成过高,严重挤压了商家的利益空间,商家就只能通过提高包装费等方式维持一定的利益率。这当然是一种利益博弈,博弈的根本目的是找到利益平衡点,寻求最公约数,最终实现多赢,而不是一方利用其强势地位,迫使另一方不断让步,影响到第三方的利益,消费者成了这场博弈的利益受损者。
根据市场监管总制定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2020修订),经营者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其提供的或者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对不接受其不合理条件的消费者拒绝提供相应商品或者服务,或者提高收费标准。
类似于“两个馒头收两次包装费”的情形,肯定已经涉嫌强制消费,侵害了消费者利益。而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没有形成正当且对等的博弈机制。相比于外卖平台的一家或者几家独,商家则是分散的个体,根本无法与平台平等对话。对于打包费的问题,更应该反思的是外卖平台。消费者对打包费的诟病,反证的是平台经济管理上的粗放,长远来看,过于强势也会对平台经济形成反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商家必须通过变相收取打包费才能维持生存,那么平台经济又能走多远呢?
本文为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原创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复制、链接、镜像等任何形式转载。
开屏新闻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