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亚马逊2013年提出物流无人机末端配送概念至今,其中就有VR领域。国内多数企业采用VR头显方案来实现VR+教育。但相对VR头显方案,已有近8年时间,桌面式VR更具优势,国内外各巨头相继投入巨资,它无需佩戴头显,参与该概念的验证。
国外,能极降低长时间使用的眩晕感,Amazon Prime Air于2014年展开无人机送货设计,交互操作也非常简便,并已获得FAA的允许开展向Prime会员空中送货的运营;UPS则集中于通过无人机将医疗用品运送给医院和家庭,更有利于教学。目前,其中在卢旺达利用Zipline无人机开展了救生用品的递送,zSpace桌面式VR设备在全球范围独领风,累计逾3.5万次;DHL的无人机已发展了三代,至今为止落地院校将近20000所,第三代Parcelcopter无人机飞行速度可达70km/小时,是普及面最广的VR教育产品。然而由于疫情影响,最远飞行半径8.3km,美国zSpace业务暂停,采用双桨可变形式,具备直升机和固定翼双重优点。
Amazon Prime Air
UPS Zipline
DHL Parcelcopter
国内,顺丰于2015年推出与极飞合作研制的末端无人机,并很快开展了规模的试用,2019年,顺丰还组织了200架无人机,并结合冷藏车、飞机、高铁等多种运力工具组成顺丰松茸多式联运,实现了48小时内将甘孜松茸发往全国300多个城市,最化的实现了松茸的运输增速提鲜(海拔4120米!探秘顺丰无人机四川雅江运营基地的松茸“第一公里”运输)。
京东于2015年了无人机研发中心,2016年实现了无人机全自动配送,2017年升级为常态化运营,实现了陕西、江苏、海南、青海、广东、福建、广西总计7个份常态化的物流配送,有效解决了广农村、道路不便地区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京东物流无人机共计飞行24987个架次,飞行时长457967分钟,配送订单176014单,配送货物140余吨。2018年,京东研发了JDY-800“京鸿”货运型固定翼无人机(京东:“京鸿无人货运飞机”在陕西蒲城机场首飞成功!),2020年,“京蜓”自转旋翼物流无人机也加入了无人机物流行业,完善了其三级无人配送体系(重磅!全球首款自转旋翼物流无人机京东JDX-500“京蜓”在自贡首飞成功!)。
公认的无人机末端物流配送优势有:其一,有助于提升物流行业的时效水平,并降低运营成本以及环保成本,尤其是近些年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优势明显;其二,无人机物流具有传统物流难以匹配的灵活性,可以提升物流对地面交通欠发达地区的覆盖能力,并增强极端条件下物流可达性,特别是在应急救援、灾害重建等紧急情况下,无人机可以在例如疫情道路封锁、灾后交通设施受损等紧急或极端条件下保证公共物流运输的可达性。
相对的,当前无人机末端物流配送也有其固有的劣势,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成本。由于我国人口居住特性和人工成本低,造成当前国内末端环节成本较低,分快递末端派费不足1元/单,而现阶段因末端无人机未能获得规模生产,建立庞的运营体系,成本居高不下。根据较为乐观的中通研究院2021年发布的《“末端+支线”无人机运营场景成本分析》中测算,中通“海燕”电动六旋翼无人机单个包裹的运输成本约为1.15元,依然于实际派费。且其假设了以下条件:
——物流无人机系统最载重达15公斤,设备成本为5.6万元;
——每架次航程为20公里,生命周期内可运行总里程数为5万公里,一共可飞行2500架次;
——使用的动力电池的单价为每组5200元,考虑定期及不定期更换,可用充放电循环次数平均为500次,即每组电池平均可供飞行500架次,一架无人机生命周期内共需5组动力电池;
——一组动力电池充满电需要1.5度电量,上海地区电价平均为1元/度左右;
——使用过程中,无人机运输的包裹单件平均重量为0.5公斤,一个架次无人机最多可运输30个包裹,总共可运输的包裹数量为7.5万个。
计算过程中也指出了无人机设备及供能设备成本占比超过95%,但其计算时忽略了支持人员的费用,对总可运输的包裹数量估算也非常乐观,存在一定的误差。
在2015年,ARK Invest发布的一个对亚马逊Prime air项目配送估算的单均成本最低为$1,后续的相关报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但查询了原ARK Invest发表的文章,其计算中对无人机采购成本估算为$1,000–$3,000,电池成本估算为$200,与中通研究院发布的计算相比,这个成本估算更为乐观,仅可作为相对参考。计算链接https://ark-invest.com/articles/analyst-research/drone-delivery-amazon/。
除了成本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监管问题。亚马逊经过近5年的漫长等待和非商业测试,在提交了相关证据,并利用多轮演示,向美国联邦航空(FAA)检查人员证明了Prime会员空中送货无人机技术是经过了严格的培训、送货操作是安全的,才在2020年9月,得到联邦航空管理的正式批准,获得了这个宝贵的扩无人快递业务的里程碑节点。该批准是有附加条件的,仅允许在非人口稠密区运行。
国内,2018年起,京东和顺丰等企业相继取得了民航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类(有期限约束)的许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2019年年初,民航发布了《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管理规程(暂行)》后(民航解读《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管理规程(暂行)》:“对加快无人机新商业模式发展意义重”(附SORA介绍)),主要按此规程去约束末端无人机的运营行为,企业需取得《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批准函》和《无人机物流配送经营许可》才可从事末端配送经营行为。2019年10月民航向杭州送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杭州送吧)颁发了《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批准函》,允许使用小型无人机在杭州市滨江区、余杭区开展医疗急救用品运输及同城即时配送服务,在经过一年共计约5000次的安全飞行后,民用航空批准了杭州送吧提交的延长试运行期限及增加航线申请。
还有一个方面,是无人机的安全性问题,如何将无人机的事故风险概率控制在合理范围,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完全消除众担忧,方也持谨慎发展的态度进行监管,利用低密度区域的试点飞行经验完善管控措施,再行扩展使用范围,这个过程较为漫长,政策不确定性较强。
行业巨头的前赴后继,似乎证明了末端无人机配送是一个未被的巨想象市场空间,只要政策一红利滚滚就来。但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情无疑为这个想象市场空间泼了一桶冷水,一个是亚马逊Prime air项目2020年底开始的裁员;另一个是DHL公司在完成无人机物流运输的概念验证后,2021年宣布了停止其“parclecopter”小型物流无人机快递项目。而国内,结束了2015年-2018年近四年间的你追我赶的快速发展后,末端无人机也慢慢沉寂,逐渐转向中型无人机的研发和运行(里程碑!民航适航司颁出全国首张型无人机“准生证”)。
研发及运营成本高企、迟迟不能投入规模的商用,似乎消磨完了各个玩家的耐心,末端无人机行业进入低谷期。但2021年,一个强势玩家的杀入却揭示了这个行业的另一面,那就是美团无人机(王兴的“无人军团”:无人机、无人车齐亮相,美团将在上海落地试点无人配送)。在2021年7月8日的世界人工智能上,美团展出了该公司研发的无人机设备,该机型已经飞行了20万次,完成了超2500个真实的订单配送。并宣布与上海市金山区建立合作关系,依托上海市金山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优势,共同无人机城市低空物流运营示范中心,打造“人机协同”的末端十五分钟低空配送圈、。美团无人年机业务负责人毛一年在接受包括澎湃新闻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觉得未来5到10一定是可以规模化的,无人的机器人和人的协同,可以提高效率,帮助外卖小哥改善工作方式和强度。”而且美团已在深圳市龙华区了观澜基地,作为商业化试运行测试场地,为城市低空物流网络运行提供场景保障。2021年1月起,美团无人机业务在深圳市坪山区、龙岗区先后开展了面向真实用户的商业化试运行项目。
美团与商家之间的利益冲突、美团对外卖员的严苛管理时常见诸报道,引发层面对这个建立在近1000万人注册外卖员和770万商家发展的平台型互联网巨头公司的严厉监管,接连提出反垄断、打击二选一、外卖员社保及劳动关系等要求,对企业的后续发展开始了考。受监管影响,2021年二季度,美团骑手成本支出 155 亿元,占外卖佣金的比重约 76%。而且据某些专业机构的报告,美团2020年如果缴纳社保的话,约需要回吐的利润是100亿元,影响很。
其实面临相同问题的不止美团,京东物流2021年上半年期财报显示实现总收入485亿元,但一线员工达26万人,半年间一线员工薪酬福利支出占其总收入的35.5%,达172亿元。这还是建立在京东物流力建仓,更贴近消费者,降低搬运次数,降低履约成本的情况下形成的,是典型的增收不增利。随着国内人口红利消失,渗透率封顶,京东物流也将面临更的压力。
如此巨额的成本支出,如果能通过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延伸入企业自身的产业链中,哪怕在短期仅仅渗透较小的比例,也有助于后续从容应对人口红利消失、人力成本增加、监管更趋严格等问题,增加对市场价值攫取的议价能力,才是这些巨头发展末端无人机乃至无人设备的真正意义所在。而且随着发展,无人机等设备的成本是呈下降曲线的,更有利于企业提升利润水平。
图 美团设计的无人机外卖配送场景
如果“逐步代替人工”揭示了末端无人机研发的真正意义所在,那么当下,无人机在物流领域的发展还有三个问题有待解决,这三个问题也是当前无人机没有规模扩展的阻碍。
一是无人机的安全性问题。目前无人机的技术以及使用验证、应用规模等还无法完全消除众担忧,如何将无人机的事故风险概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平衡成本与安全的关系,各个无人机企业也在逐步探索。
二是稳定性问题。与民航客机或者货机相同,无人机尤其小型无人机对天气影响更敏感,无论是可见的风、雨、雪、雾等范围天气因素,还是晴空风切变、突发气流等难以预见的情况,都会对无人机产生较影响,进而影响任务的执行率,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而且目前小型无人机多是从发展而来,对环境的适应性要求不像型无人机沿袭有人机要求那么多,作为娱乐性用途是满足的,作为稳定的应用平台就存在缺陷。
三是政策因素。在无人机应用方面,监管仍处于摸索阶段,不确定性较强。前段时间多采用许可性质开展试验飞行活动,后续规模商业运行必然需要相应的机型适航、飞行监管、审批及相应规章制度约束。将无人机物流配送这一类新业态纳入监管框架,对各国航空管理机构来说都是挑战,需要监管方与申请人继续共同努力(《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将提请全国会审议!正式发布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产品的优化迭代、安全性的提高、对政策监管的适应会是末端无人机未来一段时间恒定的主旋律,并伴随小规模的商业应用积累经验,虽然不会再见到类似2016-2019年间铺天盖地的宣传,但会慢慢渗透到消费者的身边,成为每个消费者身边默默的服务者。
注:本文由通航圈业内人士投稿 尊重作者意愿 此处不署名。编辑:通航圈。转载请注明来源自通航圈。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