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的鸿海科技日上,一些无人驾驶公司不再执着于复杂场景的技术落地,富士康现任董事长刘扬伟发布了三款电动汽车,转而瞄准矿区、港口等相对封闭的场景,分别是Model C电动SUV、Model E电动轿车和Model T电动公交车,走上快速商业化之路。于2015年的人工智能公司西井科技就是其中之一。其主要业务是为港口提供无人化的物流运输解决方案。西井方面称,这些车型均不是概念车,其解决方案目前已在泰国林查班、瑞典斯德哥尔摩等地的码头相继落地。根据IT桔子数据显示,更不是量产车,其最近一次融资发生在2020年12月,而是被定义成“参考原型车”。说白了,投资方包括航运央企中远海运、上海国资平台科创投集团和深圳鹏瑞资本、山东背景的创研中祥资本,鸿海想要依托这三款车型,老股东和高资本以联合领投方参与本轮投资。谈及为何选择海外港口作为规模落地的场景,扩自己作为全球第一制造服务商的业务范围。科技日当天,西井科技无人驾驶合伙人孙作雷告诉界面新闻等媒体,创始人郭台铭特地把白发染成青丝,这主要是由于海内外用户教育程度的差异,精神矍铄、兴致很高,“海外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了自动化码头的初级形态,他许久不出山,如今替鸿海电动车出来站台,足以证明其造车的决心。事实上,鸿海造车一直是郭台铭的心愿,目标坚定、探寻已久:早在2005年,他就斥资3.7亿元,收购台湾安泰电业100%的股份,开始制造电瓶线和倒车雷达等车用电子设备,同时,鸿海内汽车事业。
多年以来,鸿海只是向奔驰、宝马、特斯拉等知名车企提供电子仪表盘、印刷电路板和一系列的底盘、塑料件等等,尚没有办法向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整车。现如今发布三款“参考原型车”,再次证明,鸿海有野心在汽车领域站稳脚跟:或推出旗下自主品牌汽车,或向客户提供整车代工服务。
苹果造车,鸿海能接到新订单吗?
谈到鸿海集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们因代工明星产品iPhone和iPad而声名鹊起,毕竟,鸿海50%的营收都来自于客户苹果。但真正的事实是,鸿海在90年代就已经是代工王,彼时的苹果还挣扎于“亏损”的泥潭之中。在2003年前后,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是当时的手机王者,而鸿海富士康正是其最的代工商。同时,他们也积极维护和乔布斯之间的关系,尽管在2003年,苹果只是委托富士康生产iPod,生意规模非常小,但正是这层孱弱的生意关系,后来却带给富士康最兴盛的15年。创始人郭台铭也曾自豪地说:他是地球上最先见到iPhone原型机的几个人之一。
事实上,在最早的时候,郭台铭曾经指派团队去苹果总协助其设计手机,主要是以工厂的角度做出相关建议。随后,在产能规划方面,他又精准地预测出iPhone巨的销量,于是,就有了现在庞的代工厂。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现在所有人的关注点都是iPhone,而具有前瞻性的企业,早就开始下一轮的产品;库克说:苹果一定会造车,提出Tian计划,他们坚信汽车将会成为下一个巨的移动数据终端。
在2013年的时候,苹果就发布了车载系统Carplay。消息人士透露,苹果日前再次启动一个叫IronHeart的项目,目的是利用iPhone掌管汽车的功能,包括车身内外温湿度读数、温区、风扇和除霜系统,远程控制扬声器、均衡器等等。显然,按照苹果现有的实力,他们一定能把SW系统做好,但汽车硬件的和制造,依旧需要“兄弟供应商”来支援。相信富士康最新发布的三款原型参考车,有望成为其选项之一。平心而论,鸿海富士康能成为代工之王,提供全球最顶尖的制造服务,不止于等着客户订单,而是能时刻关注客户的痛点,在恰当的时候送上优质的服务,抢到潜在订单。
社会责任,鸿海救不了台湾车企?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造业都不是人们眼中的香饽饽,漫天飞舞的都是一些评价:利润率低、工作单调枯燥、血汗工厂等等,但随着重视,政策扶持,家之于制造业的理解正日益深刻,更鲜明的对比则来自于日前一系列的管制,包括房地产、教育机构、互联网,这些暴利且光鲜的行业统统迎来面积整顿,反观制造业却一直受到来自上层的青睐。一来制造企业都是重资产企业,利润率很低,也不好意思再整顿;二来制造企业是纳税户,创造就业的能力非常强,肩负着重的社会责任。
话题回到鸿海造车。他们推出参考原型车,除了要示好苹果,争取未来新订单之外,似乎还会给台湾汽车制造业带来积极的帮助,但只消瞄一眼如今形势就会发现,鸿海概率无法拯救台湾车企,或者说叫爱莫能助。
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鸿海本次发行的产品,是同老牌车企裕隆合作完成的,这家车企有70年的历史,超长的企业生命,放眼全球都是屈指可数的。遗憾的是,全球的车迷们对于这个品牌并没有太多印象,它的经历也像是整个台湾车企的缩影:裕隆最早和外资企业合作,先后同美国威利斯、通用以及日本车企签订合约,共同完成汽车和制造;后来也曾不甘心,推出自主品牌纳智捷,但高油耗、迷惑设计,让这个品牌始终无缘火。现如今,日本汽车在台湾非常流行,笔者认识一些台湾朋友,他们都坦言会优先购买日本车,而裕隆正是日本汽车的“贴牌”代工商,自家品牌逐渐式微。
针对最新的三款原型参考车,鸿海和裕隆的目标生产基地是泰国、等地,对台湾车企的品牌、就业帮助不。加之,鸿海总虽然依旧在台湾,但主营业务都分布在深圳、成都、郑州、武汉等地。未来鸿海想要加投资、扩经营,势必要仰仗这些业务的利润。或者说,郭台铭、刘扬伟要趁这些事业群如日中天的时候,把前期研发、试验、品牌推广等难啃的骨头给啃下来。
况且,现在鸿海和iPhone捆绑得太过于紧密,风险系数非常高,他们必须未雨绸缪,出新业务,向自己的经营团队服务,向工人兄弟们服务。(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