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着眼点和着手点:智媒时代的未来传播与学科重构
喻国明(北京师范学教授、教育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会长)
一、学科发展的四个关键词
格为界
新闻传播学科需要想象力,被机器人替代。这篇文章认为,从舒适区走向陌生的、不熟悉的领域。同时要注意回到“原点”,在美国的 702 种职业中,回到现场,办公室行政、销售以及各种服务行业都属于未来就业高风险的行业。图 | 2013 年,站在全和时代发展的高点上重新划定学科的边界与框架。
构造可供性的两维度
时间维度“短期是复杂的,牛津学者 Carl Benedikt Frey 和 Michael Osborne 预测,长期是简单的;真相是复杂的,到 2030 年代美国会有 47% 的岗位有就业高风险(来源:《就业的未来:就业对计算机化的敏感程度》)这个预测被超过 4000 篇学术文章引用,真理是简单的。”时间会抹平很多噪音,也被奥巴马总统的经济顾问、英格兰银行、世界银行以及 BBC 的流行风险预测工具所采用。Frey 说,呈现出真正的规律。
空间维度互联网时代,一些社会效应超出了他写这篇学术文章的预期,“点”与“结构”中,一些中文媒体以夸张的标题将这个理论上的预测作为一种坚实的现实预测来报道,后者为要。
为要
问题解决“在哪儿做”和“做什么”的问题,甚至洛杉矶的码头工人在今年打出标语称“到 2034 年,战术问题解决“如何做”的问题,47% 的美国岗位将被机器替代”。这都是误解。事实上,做正确的事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
“的粗糙比守旧的圆润更重要”
把握一流“问题单”的三种途径
“傍款”尽可能接近一流资源、一流人才、一流工具与技术。
“学雷锋”紧盯本研究领域的榜样找差距、求距离。
“走正路”学术不是商品,技术切忌炫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交叉为本
学科的交叉、人员的协同是学科发展的潮流所向,单一的学科背景不能使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
传播学科本是吃“百家饭”的学科
例:尼葛洛庞蒂在学科发展中的“反科学”主张,造就了超一流的MIT媒体实验室——问题导向就是实现学科创新的基本逻辑。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面对一个生态级的研究对象,要求人们成为“全才”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学科的交叉、人员的协同是学科发展的潮流所向。
简明为金
研究逻辑和表达逻辑是完全不同的。研究逻辑是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而表达逻辑则是要寻求传播的通达效能,以减少文化折扣和认知偏差。理论的境界是透彻,简明是以深度把握其本质为前提的。
“高僧说的都是平常话”
新媒体的“新”“新”不是意味着新出现,而是为社会提供了新的方式,为社会再造提供新尺度、新意义。
二、影响传媒业发展的基本维度
规制
市场产业
技术
社会安全(指非传统安全,比如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
技术对传播业的影响
互联网发展的“上半场”与“下半场”“上半场”实现随时随地的连接,“下半场”需要人们解决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发生的任何事。
网络化构建网络:内容网络、人际网络以及物联网络。
数字化数据成为互联网世界的神经传导系统,市场洞察、用户洞察成为创新发展的关键。
智能化+场景化未来网络发展和竞争的高地就是对于广域网络空间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效率、高适配的场景(价值)匹配、关系再造与功能整合。
“天道”已变
传统主流媒介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改变,因而失去了优势地位。
社会构造“微粒化”社会到来。
社会赋能“连接”成为一种赋能、赋权的力量源泉。赋权方式有行政赋权、市场赋权、关系赋权。
传播主体“泛众化”传播时代的社会信息结构的并联式(分布式)转型。
传播格平台型媒体的崛起(以社交型传播与算法型传播为代表),对于渠道、流量及用户的寡头化独占。
传播领域的全新生态平台层的遽然崛起
分为四个层次,参见:崔保国,刘金河.论网络空间中的平台治理[J].全球传播学刊,2020(1):89.
三、媒介化:社会生活变革的第一现实
新技术带来的重要改变就是整个社会的媒介化从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渠道到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再到成为社会生活重构的设计者。
媒介化媒介化就是以媒介的逻辑重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架构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而且成为重构社会生活的“设计师”。
传播实践与传播研究的重点重点将不仅仅是内容的传播,而是传播如何重构社会生活,即在非内容领域发展和重构中传播的角色、作用的机制及发展的模式等。
四、非理性已成为传播机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性因素
“摆事实,讲道理”远远不及“关系认同”与“情感共振”的力量。非理性因素能够将碎片化的人群重新组织起来,找到社会共识。
*秀通过“秀”使普罗众感受到精英阶层的观点。
五、数据和算法:控制和影响传播领域的“霸权者”
对数据的智能化价值挖掘及算法处理使数据已然成为传播领域的关键性控制力量。媒介形态由实转虚:算法即媒介。未来传播中数据已经成为传播产品的“标配”。
六、未来传播发展中专业传播媒体与传播工作者的角色转型
传播主体传播内容生产的主题正在经历着从专业化到精英化,再到泛众化加智能化的改变。
专业媒体与专业传播工作者的主要角色在UGC、OGC与MGC崛起的背景下,主要角色应由直接的内容生产(To C)转型为“退后一步”(To B)的角色——数据与算法的掌握者,服务于众的传播模板与技术的提供者,新传播领域与传播形态的者,全社会传播中信息、意见与情绪的整体平衡者。
喻国明荐书
雷舍尔.复杂性 : 一种哲学概观[M].吴彤,译. 上海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罗家德.复杂:信息时代的连接、机会与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喻国明作品
1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喻国明 丁汉青 支庭荣 陈瑞 曲慧
978-7-300-27847-6
2019-12-26
¥49.8
2
新闻传播的数据时代
喻国明 李彪 杨雅 李慧娟
978-7-300-20084-2
2014-10-16
¥38
3
营销:新媒介时代营销案例精粹
喻国明 陈永
978-7-300-10937-4
2009-10-22
¥58
一个编辑眼中好论文的标准像
朱春阳(复旦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学》常务副主编,教育青年长江学者)
2012年以来,期刊最的变化就是有了规范、严格的要求。对于一篇好论文,第一要点就是规范。
一、回到常识:论文首先是议论文
议论文的特点无争议,不论文。当人们对某一现象、问题出现巨分歧和不确定时,人们能够通过你的论证降低其对某一问题的不确定性。
作为议论文的论文:三要素保障合法性
论点是什么?怎么论证的?论据是什么?
“一个好的议论文在于提出来一个好的问题。要论证问题,而不是描述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研究如何展开?
好的问题展开理论与现实之间发生了不兼容,通过论证来修正了既有研究的结论。
一般的问题展开通过引入新的理论框架分析有争议的现象,得出理论性的结论或依据理论提出对策。
较差的问题展开针对争议性现象,探讨根源,提出个人感想式的改进策略,没有理论作为支撑。
小论文在开头提出问题。
毕业论文核心问题要单独作为一节在目录中呈现,用以突出其重要性。
建议多研究一些的问题;多研究一些新闻传播学的问题。可借鉴外来的东西,但借用的时候要有“自我”,不要迷失在“他学”“他问题”中。
例:
[1]张洪忠,何苑,马思源.官方与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信任度对社会信心影响的中介效应比较研究[J].新闻学, 2018(04):98-107, 154-155.
[2]崔迪.作为媒介效果的公共事务知识获取与信息效能:一项基于高校学生的调查[J].新闻学, 2019(03):85-100, 119-120.
[3]谢庆立.谁是“野蛮人”:19世纪早期在华英文外报议题研究[J].新闻学, 2017(06):44-50, 152.
[4]张磊,温怡芳.游子、友人与他者:舞台上的外国人形象研究[J].新闻学, 2018(04):78-85, 138, 153.
二、如何展开议论?
一篇论文展开逻辑的基本思路
国际视野只有具有了国际视野才能看出独特的问题在哪里。
本土取向更多地研究脚下的土地。
理论视野与前人的既有理论建立起对话关系,而不是自说自话。
经验取向经验的取向保证我们的研究不被理论“牵着鼻子走”。
一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洋八股&土八股)
核心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框架—论证过程—结论(或对策)
判断一篇论文属不属于理论研究,是要看其最后的分提出的是结论还是对策
一个好的论文标题的基本标准?
1.不要使用“与”或者"和”,尽可能表达单一研究主题;如果是“与”的结构,重心要落到关系结构辨析上,而不是平行的两分结构并列。
2.要能看到研究的核心问题所在。
3.突出研究的落脚点。
例:“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研究(创新)”,此题目没有落脚点;但是如果改为“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创新研究”,就聚焦了。
4.标题的关键词要便于同行检索。
为什么需要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主要目的是在你的研究和既有的研究之间建立起分水岭。文献综述一般分为两个分:既有研究文献+对既有研究结论的评价。
一个好的文献综述,就是一场专题讨论会
并不是只有毕业论文才需要文献综述,凡是规范研究的论文都需要;阅读文献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比葫芦画瓢”是基本功,要学好。
论证中文献使用需要避免的问题
1.严禁百度百科学派,有限接受知网学派,最受欢迎的是以专著为基础构建完备知识地图的学派;
2.使用数据要标明年份;
3.连续性的数据才具有更高的价值;
4.新媒体数据、上市公司数据的可得性优于传统媒体;
5.何妨走下楼:研究本地的案例,必须到实地走一走。
“在理论的指引下,照亮经验的丛林。”
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1.建立起个人研究和某一领域同行者之间的对话关系;
2.规范文章结构的主体,形成封闭结构;
3.与知识共同体共进退;
4.研究的过程就是在自己的知识地图上确定坐标的过程。
理论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理论选择要与研究对象与问题保持一致;
2.一个好的研究主框架通常来自于一个理论,而不是很多理论;
3.警惕概念之间的差异性;
4.注意理论的样本来源与时代背景。
论证的策略
1.抓住一个“概念”深入讨论
例:潘祥辉论文
[1] 潘祥辉.孙一鸣.“诗意地栖居”:城市楼盘命名中的传播景观解读[J].地质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132-143.
[2] 潘祥辉.杨鹏.马云爸爸”:数字时代的英雄崇拜与粉丝加冕:一种传播社会学分析[J].探索与争鸣,2018(9):65-75,141.
[3] 潘祥辉.“秦晋之好”:女性作为媒介及其政治传播功能考[J].国际新闻界,2018,40(01):109-127.
2.封闭的文本,理论的连接,现实的关照
例:白红义论文
[1] 白红义.记者节话语中的角色模范:新闻业的记忆机会结构研究(2000-2018)[J].国际新闻界,2019,41(9):60-83.
[2] 白红义.边界、权威与合法性:语境下的新闻职业话语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8):25-48,126.
[3] 白红义. “正在消失的报纸”:基于两起停刊事件的元新闻话语研究——以《东方早报》和《京华时报》为例[J]. 新闻记者,2017(4):11-25.
关于方法和问题关系的处理
1.论文要有研究方法。
2.而由有价值的问题主导的研究一定在逻辑关系上是递进的;反过来,如果在同一层次上反复使用同一研究方法得出相似的结论,则此研究的贡献不。
3.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没有高下之分;定性研究不是偷懒的借口,而是思辨之美的发现之旅。
论文写作训练的几点建议
1.跟热点不一定好;
2.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地图;
3.先从小论文写起,然后才能驾驭毕业论文的逻辑;
4.慢工出细活;
5.谨慎而又节制地使用概念;
6.任何时候都要关注人。
写论文过程中要有勇气直视你最希望致敬的人
论文写作基本“行为”规范
要有“一剑封喉”的问题追求,不要使用“乱拳打死老师傅”的面面俱到式围殴。
文字:张姿羽 周洪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