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晨/文
受益于自有品牌出货增114%,区块链在实体产业到底能发挥什么样的价值?一般认为,华米科技(ZEPP.U)2021Q2营收触达Q1指引区间高位,区块链应用落地难度较。对这个现象,同比增长逾60%。华米美股盘前涨幅1.94%。
但这家公司暂时仍难摆脱一重压力面,现有研究从多方面进行解释,也是一种矛盾情境。
一方面,主要包括:第一,华米自有品牌影响力与出货逐步提升,目前技术还无法稳定支撑商业应用。比如,高端化显著,缺少高可用、高性能、高可拓展、安全隐私的关键技术。第二,品类扩张生动,配套设施支撑不足,技研、平台化、生态体系日益完整,导致没有数据可用。比如,尤其借健康概念,多中小型企业正在进行哑设备改造,横向品类、纵向价值链两维度开始打开新的想象空间,缺少可用数据。第三,应该说,一个新赛道正在形成。
另一方面,原可穿戴赛道下,两关键品类手环与智能手表占据营收核心,增幅可观,但两品类甚至整个可穿戴赛道现有市场规模非常有限。健康概念虽然富有想象空间,且已有单价较高品类冒出,真正商业化却存在较多不明朗处。截至目前,华米并无新的杀手级产品诞生。
如此,中短期,这家公司的规模化,就只能回旋在一层厚重的天花板下:可穿戴赛道同比增幅越快,就越早出现规模瓶颈。
这也是许多品类相对单一、赛道较窄的公司第一个周期的规模化曲线。
Q1,华米营收同比增逾5%。结合对标基数属疫情深重的2020Q1,其实相当尴尬。要知道Q1GDP对标同期,增逾18%。Q2,华米营收增逾60%,若综合2019年同期,其实更多只是回填了疫情期的被动。
若看环比,更清晰。自2020Q3至2021Q1,华米营收连续两季环比负增长。2021Q2算是扭转了面。
不过,接下来可能又将重回尴尬:财报中,官方预测,Q3收入区间为16~18亿。
显然,下限低于Q1对Q2的预期(17亿),高位则与Q2相同。而2020Q3,华米营收22亿。若官方预测合乎预期,届时等于说,华米Q3将不仅出现环比负增长,同比可能也是负增长面。单就营收指标说,那将是华米诞生以来最难堪的数据。
于这个周期的华米而言,规模化代表着成长空间与想象力,它比毛利等指标更重。
这可能是华米股价短期最的压力面之一。2021年以来,华米股价以2月份点20.25美元计,至今仍是拦腰斩,市值仅6亿多美元。
此刻,美股已开盘,华米跌逾1%。夸克认为,它应该是反映了上述基本面。
当然,两年来,这家公司确实也在发生关键的变化。若以空间与增长视角审视它,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原有可穿戴赛道的品类扩充、用户细分、场景塑造、品牌升级;
二、重新定义新赛道,拓展新品类,塑造一条新的价值链与生态体系;
三、立足主业与用户洞察,强化底层技术平台创新,提升用户体验,锻造生态体系,建立护城河、复杂运营平台的同时,进而谋求新赛道的生态话语权。
第一维度,华米呈现相当出色。
尽管可穿戴市场高度分散,市场至今没有出现巨型平台,但这家公司的品质、品牌、用户体验富有较高的口碑。尤其从小米生态链走出,走向多品类、多品牌、高端化的运作,在可穿戴赛道,已初步形成近似小米“手机x AIoT”双轮驱动的“手环/手表+可穿戴AIoT”,未来会有多端协同、网络乘数效应。
智能手环、手表当然仍有相当的细分空间,华米产品不仅覆盖各年龄段(前段涉足儿童手表),还在走向更为精细的圈层。逻辑上,空间无尽。
这一维度,也是一个公司最自然、务实的延伸。它考验的是用户洞察、产品化、营销的能力。体现在增长上,会非常稳健。
几个季度以来,华米自有品牌表现相当出色。就出货比例而言,已走出此前小米占7成、华米3成的依附结构。且自有品牌、高端化提升了毛利。目前营收比例已基本持平,只是需要进一步稳固。
不过,这一维度仍更多集中在原有赛道。从规模化看,即便主业品类与其他可穿戴产品出货持续乐观,甚至拿下更的市占,华米也难真正打破规模化的天花板。
本质上说,这是赛道的制约。
当然,这里并非盲目推崇规模化。市场有很多小而美。但着眼未来生态,规模化指标无法忽视,它不仅是体量,还有很多复杂生态的杠杆力。
第二维度,重新定义新赛道,于华米来说,就是“科技连接健康”。
“可穿戴”虽然也有场景感,但与“健康”概念相比,有狭隘得多,而且“可穿戴”更侧重产品与物联。而“健康”概念不仅前端入口更多样,整个纵向的链条更是长而复杂,充满数字化、智能化的生态空间。
“健康”甚至不是一个业务形态,而是一种“健康+”形态。就是说,一旦建立起平台化能力,借助数据智能,它的服务几乎可以敏捷嵌入其他所有场景。确实,只要最终服务人本身,这世界就没有什么行业能脱离“健康”属性。这也是一种刚性、粘性,更的稳定性。
截至目前,华米已经发布多款健康概念的智能电子,并开始构建基于技术与数据的服务链条。
而就短期规模化动力说,它的企图心当然也很强烈。7月公布的精巧版的核磁共振终端,隐含着未来相当完整的商业图景。落到未来潜在营收,虽比传统型医疗设备便宜多多,只是几万的价钱,一旦有一定出货量,同样也非常可观,华米的规模,有实现惊人一跳的可能。
但这一步,有些早了。它的落地,不仅涉及政策、基础设施、行业壁垒、灰色地带、数据信任、用户健康消费理念与普惠路径,还有相当隐蔽的监管等。
比如,一个诊所努力买了一台,你怎知道其他医院就会认同你的数据?医疗业的服务,很程度上,就是靠着不透明尤其“数据孤岛”获取巨额利润的。
华米不可能单靠自身渠道端努力与强力投资就能打破壁垒。
就算落到一个小问题,也难回答:你有什么渠道吗?
这意味着,核磁共振之类的产品虽然富有想象空间,能塑造品牌形象,加持企业“科技属性”,短暂刺激股价,但一个较长周期内,它也根本根本无力化解华米的规模化压力。
我们看到,7月发布会之后,黄汪突然又强调涉入儿童手表。就实际业务效应来说,后者比核磁共振务实得多。
如此,我们反而更关注它的第三个维度了。
那就是“立足主业与用户洞察,强化底层技术平台创新,提升用户体验,锻造生态体系,建立护城河、复杂运营平台的同时,进而谋求新赛道的生态话语权”。
这里不堆砌材料,只就华米于芯片、操作系统、贯通健康价值链的复杂的智能化分析能力聊几句。
一些媒体人狂吹这是芯片自主,打破国际巨头垄断。当然有一定的效应,尤其当下的行业分为。
但就现有的产品形态与生态构建说,华米的动作其实更多还是立足基本的用户体验、需求洞察、生态构建。
可穿戴产品矩阵的入口级产品,与一般消费物联网入口级的手机不同。场景与用户交互方式有很差异。原有的芯片架构(ARM系)与操作系统(安卓系)在小东西上过于复杂、臃肿。单一终端,持续标准化,还能堆叠,若涉及多品物联,适配繁琐、成本较高,反而影响未来生态,根本无法保证用户体验的一致性,也无法驱动富有活力的应用群体。
这也是可穿戴甚至整个物联网行业至今仍满是孤岛的原因之一。当然,背后更有许多标准与数据的制约。各家都想一体化、包揽,最后都只能耕耘有限场景。
外界总是喜欢炒华米与小米的关系。其实就这一点来说,最的矛盾不在所谓华米自主品牌,其实是小米生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验的提升。
有人说,小米限制了华米们的品类升级,未来可能会出现深度博弈。我的感受是,即便华米们现在能自由涉入小米品类,失败的几率反而更高。
其实每条道路的选择,都有它自然演进的规律。
此刻的华米着眼的第一层是用户体验,第二层则是未来生态。
也就是说,看上去主力产品是个小东西,但它却是现阶段华米最好的技术、平台、商业操作系统的沉淀舞台:既不会刺激一些行业巨头、伙伴,也不会过度拖累现有的业务。
华米投入是不小,尤其是相对它的营收体量,但这重渲染过头,也很滑稽。
而最的生态效应,还远没有到来。这种底层的能力,未来一定会在健康的场景里释放。健康链条更长、更复杂,初期必须有集中统筹的平台,但未来更依赖生态的力量。
技术要素确实是它长期的核心立场。
华米是在未来而战。从前瞻性来说,这家公司确实有它相当长远的思维,不逊一些巨头。当然,一些巨头被资本市场裹挟太重,可能也看不上华米眼前油水不多的一些布。
这种思维,若再结合华米的资本动作,包括对海外以及本地亿通等公司的投资,我们能感受到,它正由点到线走向“面”。
华米规模还小,但这家公司的形态与架构,充满一些复杂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在尚未真正规模化之前,就开始通过完整要素的布,尝试跃迁。
这种动向的公司,最的考验,其实不在规模化,而是在愿景、方向、定力、独立性、组织体系、领导力。
黄汪技术出身,经历多元,也是一个连续创业者。截至目前的华米,更多体现了他的驾驭力。
不过,还得回到商业层面吧。相比毛利等指标,华米的规模化确实是它眼下的“苦手”。种种动作里,似乎都有突破的意图。但一切也不那么容易。尤其是2021财年。下半年,华米声量会更高,还会有不少掌声,但落在增长上,也会遭受更多考验与尴尬。
希望这样的公司不要为市值而战。
华米的市值,短期实在也不会太乐观。至少我这么认为。
看了看华米股价,红绿交织几次了,此刻仍跌近1%。媒体流量太重,市场对它的认知,充满误区。但就走势来说,我觉得没有什么低估高估,这种反应都还是很真实的。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