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商时报
睡眠、会展、夜间、懒人、萌宠经济等能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文明进入高级阶段,马云一时间成为众人讨论的对象。从去年10月到现在,数字货币走上历史舞台,关于马云和阿里的消息不少,5G等高新技术“弯道超车”……我们又该如何抓住这些契机?
以下,一些人就像终于抓住了有用的把柄一样,enjoy~
当下,在网络上疯狂输出,各个领域都处在新旧交叠的转型敏感期,矛头直指已经退休的马老师。面对铺天盖地的消息,传统套路玩不下去了,马云并未作出过多解释,新玩法还在萌芽。
新旧交替之际,他选择沉默。或许他心里知道,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经济,身正不怕影子歪,所面临的内外环境都更加复杂。泡沫也好,也可能是另一种想法:当很多东西已成事实的时候,发展也好,解释也显得苍白无力。马云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产业格的一些变化正在酝酿。
一、产业新方向——体力切换脑力
“搞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是初期百业待兴、遍地机会时,有关“脑体倒挂”现象最传神的描述。
彼时,年广久街头叫卖“傻子瓜子”,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元;宗庆后靠卖饮料,成为首富;曹德旺白手起家,靠玻璃称霸;陶华碧靠着一瓶辣椒酱,年赚45亿元,颇有“人有多胆,地有多产”的味道。
以体力劳动付出为主的产业,横行在各造富排行榜中,风光无限。
可是,脑力劳动者高度集中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等前沿技术引导的“智慧产业”甫一出世,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就立马黯然失色了。
“界面”发布的“2019年最富1000人榜”中,信息技术行业成为造富最多的行业,共产生122位富豪,甩了食品饮料、轻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几条街,呼应了李彦宏的那句:“前拼体力,未来几十年拼智力。”
其实,又何止背靠体力劳动业务“打江山”的企业举步维艰,靠拼蛮力讨生活的个人,被脑力时代倾轧得更惨。
前有互联网、IT行业平均工资“上不封顶”实力碾压,后有机器人抢饭碗愈演愈烈,就连农业,也进入了“以前种地拼体力,现在种地靠脑力”的阶段。
总之,还未待人反应过来,人类就从拼体力的“勤劳”转向了拼脑力的“智慧”,推开了那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时代门!
世界进入新旧时代切换期,最直观的表现就在产业方向的调整上。
原本被世俗所嫌弃的行业竟然都“咸鱼翻身”了。最典型的就是被文化创意产业“收编”的游戏和电子竞技行业,它们从以前的“误人子弟”,发展成如今文娱产业最的一个分支。
游戏产业催生了游戏直播、电子竞技等火爆的创业热点,也带领不少人攀上了人生巅峰。
《2018年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2144.4亿元,同比增长5.3%;2019年1~6月,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140.2亿元,相比2018年1~6月增长90.2亿元,同比增长8.6%。
在互联网各产业中,游戏从业者平均月薪也,甚至比计算机软件产业还要高出约10%,而且是高学历、高薪酬。
与之类似,直播、短视频、抖音等文化产业越来越火爆,只要你有创意、够新颖,月入万元不是事儿。
在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体验经济、互联网经济时代转换的过程中,那些曾经被掩埋的“智慧产业”的价值,被充分挖掘并释放。
只不过,坊间很多人仍惯于“以历史照亮今天”,沿用工业文明或农耕文明的产业价值标准,去衡量当下的产业变革。
譬如,人工智能的出现放了“机器换人”的威胁,文化产业的兴起产生了“戏子误国”的错觉。
事实上,从以往的产业发展经验来看,1876年吴淞铁路建成通车后,这个以煤为动力的蒸汽火车,同样被慈禧说成是怪物,并坚持用骡子拉火车。
不多久发生了一起火车压死人的事故,反对火车的声音再度高涨。可如今,从蒸汽火车到高铁,铁路已经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再回想一下第一次工业时期的社会景象,站在农田里的农夫看着机器转动,茫然无措,可后来他们却转变成了工厂里的工人。
可见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看似失去理性、可能冲击社会稳定的产业变革,不过是不符合当前社会所公认的标准或模式而已,但是产业迭代升级,由体力切换脑力,已是不可抗之趋势。
客观来看,产业方向调整也有其直接的社会背景,是“行业趋势+时代升级+”的必然。简言之,这是技术、需求和政策的共同驱动。
首先,科技进步证明体力劳动是可以被取代的。
其次,物质产能过剩强化了对脑力产业的需求。
依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正进入一个以满足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为主的新世纪,以“烧脑”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便应运而生。
况且,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科技的发展已经能“将人类的肢体功能外包出去”,而缺失的恰恰是善于想象、善于创造、善于图像化思维的新功能,这也愈发强化了人们对脑力产业的需求。
最后,全球资源的可承受度决定了产业方向不得不调整。
一般而言,体力劳动支撑的产业基本上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比如服装纺织加工、煤炭钢铁产业等。
且不说这些低端制造面量广的过剩,就是去产能和环保风暴,也逼迫产业转型升级。
更何况“断舍离”极简主义消费风盛行,全球极端气候肆虐,也呼唤“耗脑不耗能”的产业为地球减负。
然而,产业方向在当下也会直接导致人才供需的短暂断层与失衡。一边是在“体力密集型产业”中,人群面积失业;
但另一边,“脑力密集型产业”又面临人才奇缺的尴尬。
领英报告显示,2017年第1季度,仅有5万多名人工智能从业者,而人口总量不到人口四分之一的美国,却有超过85万名人工智能从业者,就连被甩在身后的印度,也有15万名人工智能从业者。
《2018区块链人才现状白皮书》也显示,区块链专业人才供需比仅为0.15:1。
产业快速迭代,可人才结构却面临供需失衡,无疑将阻碍产业纵深的递延。
虽然产业由体力切换为脑力,短时间内会引发社会诸多的“不适应”,但在脑力时代到来时,智能机器人对人力的排挤与知识密集型就业对人的吸纳,会相互对冲,总的就业岗位不一定会减少,只不过会发生迁移。
重要的是,产业进入脑力时代能完美解决人口老龄化的连锁隐患。
且不说欧洲、美国、日本等已陷入人口老龄化无力支撑经济发展的担忧中,近年来“未富先老”的,即便使出“放开二胎”、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同样“无力回天”,举国上下都在为失去人口红利而郁结于胸。
产业发展整体向脑力密集型产业切换,恰好能解决人口不足、产业“体力不支”的困顿。
在此基础上,还将实现机会的再释放。
毕竟,在即将到来的“智慧产业”时代,5G技术布一马当先,互联网产业占GDP比重世界第一,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第一梯队,这些更有助于进一步快速打通物联网、无人驾驶、文化创意、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烧脑产业”的奇经八脉,让在智慧时代乃至“超脑时代”占据领先优势。
毋庸置疑,产业的迭代速度远比想象中的快,与其担惊受怕,不如未雨绸缪。
那么“以未来引领今天”,“十四五”期间体力切换成脑力后,又将呈现怎样的画面呢?
从微景观来看,产业由体力切换成脑力的趋势,将在人力资源招聘、园区、企业等领域均有所体现。
遴选人才的标准将被颠覆,更看重对创意、新科技的技能掌握程度;
更注重人才“高屋建瓴”的技能,具体的实践操作则留给智能机器人等。园区也将更注重引入和扶持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企业,还将诞生更多的“脑力产业园”。
再拉长焦距来看,“十四五”期间,不单现有的产业转型形势会倒逼传统企业利用先进的新科技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类似区块链、数据、知识付费平台等新的“智慧产业”也将喷涌而出。
与此同时,将通过职业培训、精细化再教育等多种途径,对现有的体力劳动者进行“武装”升级,以匹配新的“脑力产业”分支。
就像过去韩国发展数字经济的时候一样,对所有既有劳动力进行再教育,为未来产业发展做好准备。
事实上,在第十三届全国二次会议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提到将“拿出1000亿元用于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专业培训”。可见,产业方向调整的人才前提已经开始准备了!
而就远景来看,预计在2025年左右,机器人将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脑力劳动者将占据主导地位。
一言以蔽之:“过去靠机会,未来靠智慧!过去靠模仿,未来靠创新!过去靠体力,未来靠脑力!”顺便补充一句:未来的行业都是脑力劳动,再不补充“脑力值”就晚了!
二、创业追风口时代结束了?
这是一个创业追风口的年代。在年复一年的风口创业里,胜利者寥寥。
2011年团购火热,超过5000家团购网竞争,投资者抢着给创业者送钱。可是从“千团战”到“百团战”,经历“过山车”般的乱后,团购网站死亡率高达99.96%,近乎“团灭”。
2015年,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风发,创业项目热火朝天,仅在上门O2O领域,资本市场就投入了近300亿元。
然而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每年都有量O2O平台宣布“死亡”。
到了2016年,风口转向了直播业,各类直播平台近400家,直播用户3.25亿,占网民总量的45.8%,带动网红产业经济达550亿元。然而,繁荣的直播创业在维持不到1年的时间后就掀起倒闭潮。
2017年,风口再次转向“共享”,以共享单车为例,最风光的时候有上百亿元的资金涌入、上百个玩家入,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共享单车像彩虹般绚烂。
但狂风匆匆,无数“猪”摔了下来,堪称“生得辉煌,死得惨烈”!
2018年,风口又来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仅是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就引得滴滴、北汽、华夏幸福等各方巨头蜂拥入,资本推高了产能,行业迅速进入洗牌期。
所有风口在2019年瞬间演化成了风暴。
诚然,抢风口是企业家的天性,可风口下的创业却多以非常态进行。
第一,创业被资本所劫持。
创业之初,资金瓶颈问题往往需要融资来解决,拿资本也无可厚非,错就错在创业者往往被资本所捕获,陷入了追资本、狂烧钱、导流量的风口怪圈。
当创业者被资本“绑架”,投资人将企业捧得虚胖推向资本市场,然后走人,徒留一片狼藉;
更惨的是创始人丧失企业控制权,被董事会扫地出门。
第二,照搬照抄以往的创业套路,却被“套牢”。
创业者自以为照搬以往“抓风口+红利”的老招数便能成功,殊不知背后的时代逻辑早已发生转变。
之初,的商品、产品、服务都“一穷二白”,只要胆子,利用红利就能创业成功。
而今,已从“一穷二白”发展为全球第经济体,各种资源极其丰富,市场接近饱和。
同时,正处于拐点时代,红利消减,不断淘汰旧产能、旧行业。若是再一味地照搬照抄以往的创业套路,结果只能被“套牢”。
第三,创业进入全面绞杀期。
企业所处环境与以往相径庭,进入动荡、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的时代。
2018年,开始进入创业洗牌期,众多企业要么破产倒闭、跑路,要么停止运营,要么依然在危机中挣扎,量企业感觉日子不好过。2019年更是进入了创业的死亡地带——全面绞杀期,创业企业下场悲惨。
很显然,创业进入了最坏时代。非常态下的创业风口,转眼间就会演变成风暴!
更何况,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风口为何会变风暴?
说到底还在于整个时代都已由性的调整变成了系统性的震荡,处于百年一遇之变。
地区经济进入同质化、同构化的拐点,各行各业正经历新旧更替之拐点,国际关系也陷入了对峙、摩擦的拐点,多个拐点叠加,创业形势前所未有之严峻。
本以为在现有棋盘上调整即可,岂知整个棋盘都已被打翻,被釜底抽薪,风险由、单项的调整向全性、系统性调整切换,最终转化为系统性危险。
比如2018年区块链爆火。
无数创业者甚至在对区块链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在风口狂热时义无反顾地冲向这个充斥着暴富传说的、陌生的新世界。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18年区块链领域共获309笔融资,总金额达34.38亿美元。
其中,比特融资17.40亿美元,成为当年融资的值。同时,它还冲击港股IPO,一度将区块链投融资热潮推向顶点。
然而,伴随极客、蜂巢矿工、投机者与小白不断涌入,留下的却是洗牌、骗等一地鸡毛,种种乱象使得行业链条既庞又脆弱。2018年至2019年,区块链自身的系统性风险集中爆发,短短一年光景便上演了一场举国瞩目的“冰与火之歌”——从暴涨到暴跌,市值蒸发近82%。
时代性拐点的多重叠加下,内在风险问题不断累积,系统性风险开始显性化、常态化,并在不同时间、不同市场里相继,跟风者人仰马翻,关门、倒闭避无可避。
风口变风暴,将无数创业者卷入了死亡地带,但这并不意味着再无创业机会。
系统性震荡期虽然问题多发期,却也是机遇爆发期,只不过“创业极,概率极小”。
换言之,创业面量广但生者寥寥,可是一旦成功,高风险也将迎来高收益。所以,这也是创业的最好时代,同样有各种红利爆发。
只不过由于形势前所未有之复杂,红利已非传统意义上的一维红利,而是将以新的形式出现。
第一,转型还在路上,未来制度红利还将持续释放,只是不比之前。
以往,企业家借助时代机缘草莽创业,“蒙眼狂奔”就可获成功、斩其利。
而今,时代性机缘逆转,不再是简单地给政策、给资金,而是更主动地在顶层设计上进行纠偏、给定方向,剩下的则需要创业者自己去理解、去挖掘。
第二,均衡好企业和资本的界面。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本外币存款余额达182.52万亿元,其中居民储蓄达70万亿元之巨,居民储蓄率45.84%,位居世界前列。
社会上存在着量的闲置资金,说明仍有庞的资本红利。
只不过在企业与资本的界面上,未来的创业更多的将是在利用资本的同时,又不被资本所捕获。
正如华为坚持不上市,就是不愿被资本绑架。
为此,任正非曾说,“华为不是把利益看得很重,而是为理想和目标而奋斗”,“资本贪婪的本性会破坏我们理想的实现”。
第三,“科技红利”不再只是简单的拿来主义的“+科技”红利,只要套上去就能稳赚,而是需要长期的规划。
恰如雷军所言:“今天在空中飞的那些‘猪’,他们都不只练了1万个小时,可能练了10万个小时以上,这就是被家忽略的前提。”
最典型的莫过于华为。华为之所以能在“5G+芯片”风口上火,不仅是因为它抓住了科技红利,更在于它预测到“5G+芯片”可能出现的扼喉之危,并于10多年前就开始沉淀“备胎计划”。
每年坚持将至少10%以上的销售额投入研发,2008年至2018年的10多年里累计投入金额高达4850亿元。
如今,华为之所以能与美国制裁相抗衡,正是因为其提前进行了预埋,打了有准备之仗。
第四,重新定义资源红利。
这里说的“资源”更偏重软资源,如算力、数据、信息、文化、理论研究等。
典型如“芯”第一人尹志尧,在硅谷从事半导体行业20多年,个人拥有60多项专利。
2004年,在看到国内庞的芯片缺口后,他冲破美国的重重审查,在所有工艺、设计图纸都被没收的情形下,回国创建了中微国际并成功上市。
他之所以能成功,不仅是因为符合风投投资的偏好,更是由于他自身具备扎实的芯片知识储备、人脉等综合性软实力。
总之,风口变风暴,传统认知上的红利已被重新定义,创业者的机会仍在!
不过,企业的形态变了,创业的形态也将发生改变,创企的组织形态将不再是单一、固化的结构,而是将以复式结构的形式嵌进去。
具体表现在:
第一,企业将呈现复式结构的二次创新,将更多地类似平台、超级枢纽或孵化器。
未来,公司将不再满足于制作简单的中继器,而是更倾向于拥有自己的创业孵化器,为各类人才提供适合创新、创业的土壤和环境。
比如,阿里巴巴构建了电商生态,约有1200万电商创业人依托这个生态生存;
腾讯创造微信公众号,重新定义了几十万新媒体创业者的生存平台和生存方式;
美团点评的团购生态,是1500个城市里的美团点评合伙人的创业平台……正是这些巨头所建立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平台”——稳定的流量入口、完备的支付体系、庞的用户关系,让许多围绕平台的创业创新得以。
而未来,此种创业形式将普遍化、常态化。
第二,小企业、个人将变成一个个节点。
首先,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企业;企业可能只是一个虚拟意义上的公司,而非实实在在的存在,公司“神”在而“形”不一定在。其次,小企业可能只是一个企业系统下的节点。
同样的,雇佣关系也将呈现复式的嫁接结构,个体将变成一个个节点。
如京东物流,面对不同规模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构建了供应链服务的模块化、定制化,业务覆盖冷链、中小件、B2B(Business to Business,商对商)件、跨境网、件等全场景需求。
每个场景自成一体,几乎独立,企业似乎变小了,又似乎变了。
再比如格力的董明珠,鼓励9万员工开设个人网店,全员销售,每个人都是创业者,将所有人纳入一个体系,内化在企业中。
在此过程中,企业可能嵌套,能拆能合;企业原有的雇用关系也将被颠覆,个体既是创业者,又是企业的员工。
三、总结
总之,风暴过后,未来的创业将更偏重于抓链接、抓联系、抓关系,企业将担当超级枢纽的角色,不仅成为各类要素配置的节点,有进有出、有收有放,实现资源的自由、高速流通;
更具备强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汇集孵化、整合、服务和引领等多功能于一身。
创业也将从形变到神变,逐渐从业务架构、雇佣关系、组织架构等方面构建一个复式结构。
在复式结构中,组织和组织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和覆盖,企业成为一个个模块,可在产业链平台上自由组合,企业的各个职能也将被打散,变成一个个小的模块单元,外包、剥离出去;
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对的“服从关系”转变为彼此嵌入与链接的“共生关系”,与其说员工是“被雇佣者”,不如说员工是“合伙人”,一个员工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中心,调动组织资源对市场灵活作出反应。
企业的组织形态也将脱胎换骨,呈现出“科层+模块+自组织”的趋势,企业趋向架构平台化、管理扁平化、业务模块化,企业既虚又实,从实体经营到平台参与,创业“虚虚实实”。
标签:人工智能